大三的李淑依是來自緬甸的華僑,從阿公時代因為中國內戰關係,舉家遷移到緬北腊戌,目前已經是第三代。從小仍然使用華語,很多人都以為緬甸僑生就是緬甸人,雖然居住在緬甸,她可是華人血統的雲南華僑呢。和我們介紹緬甸以及在台灣生活狀況,剛來台灣第一年真的很辛苦,課業學習上不習慣、不知道如何認識同學,曾經有一度想要回國算了,現在卻是相當熱情,介紹我們看緬甸飾品。
##ReadMore##
一、東南亞神秘國度-緬甸
這些飾品是特地向緬甸同學借的,而且還是在觀光景點才買的到,李淑依也沒戴過這種東西,她說太引人注意了。西瓜子編成的鍊子立刻吸引我們兩位的目光。
緬甸位於泰國西方,首都仰光(現在已遷移到奈比多),第二大是瓦城(也有翻譯成曼德勒),瓦城的華人文化保持很好,李淑依的家在緬甸東北的腊戌。華人大都居住在瓦城附近,眉苗、腊戌、東枝。首都主要是緬甸人,而且一般來講,華人和緬甸人少接觸,除非是特別去觀光。之前風災的地方就不會有人聽的懂華文。
國家內有很多語言,所以國內正式場合都是用緬文。有些人看外表就知道是哪裡人,緬甸人皮膚黑,邊境的擺夷族就比較白,鼻子扁扁的,甚至還比華人還要白。
談到緬甸,台灣人的印象多半是獨裁軍政府,或是去年的緬甸風災。以前英國殖民時代將緬甸統治很好,翁珊將軍是用民主制度,為人民福利著想。後來獨裁政府暗殺他,繼位者就開始獨裁統治,翁珊蘇姬也就是翁珊將軍的女兒,為了反抗政府,一直被軟禁。當時緬甸各種情況都很好,生活安穩,民生購物什麼的都ok,覺得生活很滿足。但是生活水平並不高,用電情況也不普遍,首都和瓦城會一直供電,卻無預警經常斷電。以前會用蠟燭,現在都自備發電機比較多,可是發電機不會一直24小時,所以中午沒電也不發電。有自來水,但很髒很爛,她們家有挖井,用馬達抽水,之前她阿公會用手壓的水井,自從她出生開始就沒有用了。
當地的民族會有點討厭華人,應該是華人比較有錢的關係。李淑依覺得人民很可憐,當地華人會想未來緬甸要做什麼發展,真的搞不懂為什麼人民不會想那麼多,認為自己夠用就好,不像華人會存錢買東西。
緬甸官員們很黑,只為自身利益想。出生在緬甸但不是緬甸人,辦身分證就很困難,要花很多錢。十二歲辦兒童證,十八歲後還要辦成年人證明。不只要花十幾萬緬幣,還要一直求,拜託儘快處理,有些還會把資料搞丟,再重來一次。官員們明目張膽的貪污,無法去告他們,因為上司也都在貪污。到法庭訴訟等於是浪費時間、金錢,還要請律師。
緬甸的工作機會很少,都以自家創業為主,像是做買賣。緬甸大多是農業,而她們家不務農,是從商。以她居住的腊戌來說,家鄉一帶華人聚集的多,邊緣一點,就是之前說的各族民族。住宅有差別,比起他們,華人富裕多了。
另外她提到說:「我真的覺得我之前在緬甸很不懂事,會排斥緬甸人,因為他們很窮。我們不是很有錢,至少比他們好。一直到國中,快到高中才比較會想,其實他們很可憐,之前小時候,坐位還不要跟他們坐,就會覺得他們髒髒的。」
去年回去過緬甸一次,發現緬幣變貴了,約35緬幣換1台幣。生活費漲很多,隨便買個東西,吃碗普通的麵,都要四五百緬幣,真的覺得緬甸真的不適合居住。
李淑依會抱怨「為什麼要住在緬甸!出國都會比較好。」爸爸說當時情形不會考慮離開或是移民,現在都不一樣了,第二任殉職後,就越來越糟。
二、談緬甸華人教育制度-分成緬文學校還有華文學校
緬甸沒規定一定要上學,沒有義務教育。通常都會讀到高中,有些家裡很窮沒辦法供念書,就先工作,緬甸家庭窮的真的很窮。緬文學校是官方的,華文學校則是民間私辦,畢業校友、董事長需要自己籌錢,或是去華人家庭,為了讓華人小孩接觸華文,就會自己辦學校,不然都只能學緬文而已。創辦華文學校真的很困難,私辦學校是不合法的,民間商人得買通各地官員,也不可以讓最上層官員知道,都要用買通,要說「讓我們開學校,不會影響到你們緬文學校。」
李淑依的阿公從中國內戰遷到緬甸後,第二代就是上了華文學校才會華文,到目前第三代的李淑依。教材都是用台灣教材,課本也從台灣進口,明明大陸比較近,不知道為什麼卻不用大陸的。
她的家鄉腊戌有三所高中,眉苗兩所,瓦城只有一所。從幼稚園開始念的話,那麼國小、國中、高中也都會在那裡念,因為學校非常少,念完之後還可以在學校當老師。李淑依就是從果文高中畢業。
腊戌果文高中
以前阿公是學校老董事長,學費雖然比緬文學校貴,師資都是自己請的,或是之前學校畢業,一代一代教下來,不像台灣是由師範體系。上課科目有國文數學物理等等,內容沒有台灣上那麼多,老師也沒有很好。如果要聘台灣老師很困難,緬幣和台幣換,兩國物價差距關係,薪水要給的太多。曾經有聘過,但台灣老師生活水準不同,加上要繳稅,一天五塊美金。一整年下來薪水都不夠繳稅金,學校的壓力也很大。小時候沒有上過安親班,從入學開始華文、緬文都要上,她記得以前念果文高中時,早上六點到十點是華文學校,十點半到十二點,中間休息,一點到三點半是緬文學校,也就是說一天只有四小時接觸到華文學校而已。同時上兩個高中,這邊下課就要馬上趕去另一邊。一直到很晚,然後回家才晚餐、寫功課。每個週末還是會有休閒娛樂,同學們會聚會,大家的感情很好,像是一起租車去野餐。十八歲才可以考駕照,可是十六歲就會偷偷騎,常會被爸媽念。
班級一班約五十人,高中最多兩個班。華人都會繼續念高中,只要家境不那麼差,像爸爸和同學們都念到高中。畢業後緬甸只有緬文大學,高中已經辦得很辛苦,又因緬甸統治者的打壓,不讓境內創辦華文學校,尤其是中央政府所在的首都,幾乎沒有華文學校,辦華文大學就更不可能了。地方城市若花錢買通,請求官員別向上呈報,大概就可以承辦,因為地方政府離中央還是有段距離,沒有完全被掌控。
明明住在緬甸,家周圍都是華人,小時候卻覺得為什麼要學緬文,相當排斥。之前英國統治的原因,緬甸人從小就要學英文,直到英國人撤軍,才學習恢復緬文。曾上過緬文學校的她,一般緬文的場合都聽得懂。她覺得在緬甸的環境下,就算緬文大學畢業,學生也不知道要如何就業,但是在台灣就比較容易找工作,到公司上班。
三、家庭與成長背景-來自緬甸擺夷邦腊戌的華僑姑娘
李淑依故鄉在緬甸腊戌,家中有個姐姐,排行老二,再來是弟弟妹妹,家中還有要男孩的觀念。爸爸有八個兄弟姊妹。早一代的都這樣多子多孫、傳宗接代。家中有網路,但是很慢,在宿舍用網路打電話和弟弟聊天,根本連不到。即時通講話在緬甸會收不到,若普通打字的話還好。最近,一些台灣畢業的學長們回國後,會把緬甸的消息放在網路上,在台灣也可以看到些緬甸資訊。
腊戌佛教信仰中心
吃的跟台灣差不多,只是人工加製的產品很少,台灣超多人工加製的東西。剛來台灣超不習慣,大家都會喝飲料,鋁箔包那些的,緬甸也有,可是不會特地要上課去買來喝,大家都就喝水,飲料很少喝。緬甸華人也有傳統的過年,初一什麼的一模一樣。華人自己過自己的過年,緬甸人過年是潑水節,四月份不固定是一號,還會用抽水馬達噴,甚至一台車載滿水在路上就到處潑人。
四、離鄉背井前往台灣-剛來台灣還沒一個月,真的整個都嚇傻了
前面有提到緬甸只有緬文大學,李淑依不想念緬文大學,就前往台灣,而且在台灣有親戚可以幫忙,因為有一個姑姑和姐姐在台灣,沒有親戚的話,她說她大一可能就死掉了。相較於緬甸政府官員,大多貪汙,所以很富裕,孩子都是到英美留學。今年政府還規定不讓緬甸僑生出國唸書,大一新進來就完全沒有緬甸的。還有緬甸僑生都會是華人,不會是緬甸人,得要會講華語才行,很多緬甸人字都還不會寫,根本不可能念大學。
緬甸和台灣沒有邦交,來台灣前先去台灣僑生委員會考試,招生一百多兩百多人,考上了就拿入境許可、入學通知到泰國辦簽證。以前在緬甸有大使館,後來撤了。緬甸要有錢才可以做事,辦護照也花很多錢。
來台灣後,先到林口僑大考一次試,就可以填志願,錄取不理想的學校,就先念僑大先修班一年,為台灣教育做銜接,明年再考別間大學。至於為什麼念土木也不清楚,只知道和建築有關,緬甸高中沒有分組,所以也不懂土木是什麼。
大一的時候什麼也不知道,不會跟人家溝通,幾乎都跟大家不認識。而且因為那一屆還有尹春榮也是緬甸僑生,都是尹春榮在罩她。或許是心理障礙吧,上課方式也完全不一樣,緬甸都板書比較多,印象最深就是第一次上朱樺老師的微積分課。李淑依說:「我想完蛋了,那時候真的嚇到了,剛來台灣還沒一個月吧,真的整個都嚇傻了。微積分那些東西,高中其實沒有教那麼多,都教超淺的,而且物理那些概念只有在緬文學校有教一點,我覺得我是有念過緬文學校才有那個程度。」那時候尹春榮在緬甸有念過大學,和緬甸的大學教的其實差不多,緬文大學全部用原文書,也是一定資格的教授在教,如果李淑依有念過緬甸大學,再來台灣,她說情況可能會好很多。
系上同學是大二才開始認識,大一時候真的都不認識,大家都會分小團體,自己插不進去的那種感覺,然後又很害怕去接觸。大一的時候壓力超大的,她告訴我們說:「大一的時候我打給我媽,又不敢跟我媽講我念的很辛苦,我爸會擔心問適不適應啊。我媽是一個該吃苦就好好吃苦的人,肯定不會讓我回去。我也經常會打電話給我姐,打去說好難念不想念了,又不想讓我爸我媽他們失望。姐姐是念國立台北商專,等於我是我們家第一個孩子念大學,我好不想讓他們失望,也不想讓弟弟認為姐姐好丟臉,念不到一學期就回家了,一直好痛苦。」
五、跨過課業障礙與內心掙扎-為了微積分真的不知道哭了多少次
做化學實驗時,不會用EXCEL,李淑依特地請李寧(同屆同學)帶她去計中用EXCEL,不會畫就覺得好丟臉,一直要叫人去教。沒有直屬學長姐留東西下來,實驗報告完全不懂,之前在緬甸有去過實驗教室,可是操作過一兩次而已,物理實驗則是從來沒弄過。有個同學先念過僑大再上大學,她有點後悔沒有念僑大,在僑大至少有一年的時間可以接觸到台灣的東西,會教台灣高中物理化學教材,重新建造一下基礎,在僑大也有做實驗。一位以前果文高中,現在讀台大材料的同學,早一點來台灣,李淑依一有問題就去找他。你們知道每次上微積分課,助教都小考,李淑依是多麼緊張嗎?考不好會去找同學,還好微積分勉強還可以,她驕傲的說大一最有成就感就是微積分了吧!期中考考超爛,才考40分,期末就考高很多。為了微積分真的不知道哭了多少次,後來發現班上的同學,不會可以去問他們,若慈(系刊主編)應該是在土木系問最多的人了,她以前不知道可以找同學討論功課。像物理一些基本概念也沒有,就會想說自己怎麼那麼蠢,這個也不會那個也不會,相當沮喪。曾經一度想轉到護理系去。
那時候真的沒有經驗,因為姑姑沒念過大學,她說:「同學他們也全部念大學了,我就想說念大學,好阿,大家一起念大學,還滿開心的哩。完全沒有想到要念僑大,台大還滿有名的,而且在台北市,就來唸了。沒想到大一竟然那麼辛苦。」
大二的時候有參加緬甸同學會,會跟高中同學偶而出來見面,其實大家都忙課業,假日還有工讀,她只有大一的時候家裡寄錢來,大二開始半工半讀,真的沒有辦法資助那麼多。這裡四萬多塊學費,家裡又不是只有她一個小孩,還有弟弟和妹妹,現在兩個在補習考新加坡的大學,在緬甸補習LITS出國要考的英文,一個月好像要十幾萬緬幣,光只是供在緬甸的小孩,就要花很多很多錢了。
有嘗試過申請獎學金,但系上的獎學金都要總分80分以上,李淑依說她都只有七十幾,之前有申請,可是都申請不到,覺得好累,就不想申請了,自己成績不到能怪誰呢。
訪問時候她很樂觀告訴我們說,那些都是過去式了,也很感謝一路陪伴走過來的朋友、同學。我認為李淑依經過在異鄉求學的過程,真的讓她學習到很多課業之外的東西。從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自己好傻好丟臉,常常問自己:「為什麼學長姐能做到,我卻不能呢?」到現在半工半讀更讓她珍惜在台大的學習,我深信著台大四年給予她的歷練,是人生中寶貴的經驗。「什麼事情只要堅持做下去就一定會行得通的!」她笑著鼓勵目前遇到困難的學弟妹們。
李淑依和同學們
六、李淑依的未來
畢業後在哪工作還在煩惱這個問題,成績不是很好,考研究所應該滿難的,又覺得回去緬甸的機率很低,那邊其實沒有什麼工作,台灣也沒有居留權,畢業後只能留在台灣一年讓你用一年找工作。還規定月薪一定要四萬多,一定是要留技術人才,一個大學生畢業怎麼可能四萬多?
之前的學長是教授介紹去公司,譬如那個公司的某某總裁是教授以前的學生,老師介紹的學生就會特別照顧一下。
七、給大家的一席話
我覺得緬甸僑生努力的很多,混的也有很多,大家跟緬甸僑生接觸很少。其實有些緬甸僑生來台灣不是為了讀書,可能就是為了出國玩,然後休學啊,不念書啊,還有人拼命賺錢,因為在家裡沒有工作,就以念書的身分來台灣。他們影響到我們唸書的緬甸僑生,把我們好的一面印象完全破壞掉,真的很無奈。
最後李淑依用緬文寫下她的名字,以及一段話給大家:
我很高興能在台大土木系認識了大家,在台灣求學的這幾年中我最大的收獲就是認識了你們,祝你們永遠身心愉快。
2 comments:
緬甸剛好在前一陣子換了國旗呢
我也是跟她同鄉。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