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將我所知道的、所喜歡的,和別人一起分享。
從過去自己的經驗,逐漸發現當我在扮演某些角色的時候,比如做簡報、導遊、以及家庭教師,無形之間實踐了我所認知的分享意義。而我也能在這過程,沉浸於「己所欲、施於人」的喜悅之中,並在獲得他方認同的同時,傳達了我的理念。
##ReadMore##
分享(share)以我的定義而言,就是將自己的內涵以文字、語言、動作等,來讓另一方接收資訊。每當有什麼想法時,我總是喜歡以MSN或是聊天方式,來和朋友長談,他們若有回應時,我也能吸收他們的想法,融入我思緒之中。
其實這也是「自信」的一種表達方式,事前準備、構思,然後透過自我呈現,才能在舞台上發揮地淋漓盡致。這是一個長時間累積的功夫,相關知識一點一點積存,一步一步踏實走過,才能展示出夠份量的成果。
另一點很重要的要素還有「熱情」。不願意的分享,別人無法親臨感受實際狀況,而且也會缺乏逼真的描述,淪為一板一眼的陳述,枯燥乏味,聽者就不會有所共鳴。
大學時代有幾次發表的機會,課程上台報告也好,或是系刊刊物的報導,都是一開始我仔細鑽研、閱讀過,再以我所理解的內容,試著用最吸引人的方式來分享給大家。而我最期待的就是聽到大家的回饋(feedback),若有讚美當然更好。別人能夠給予認同,就是有跟隨著我的腳步,靜靜地接受我的訊息。在東京工業大學的學術發表會上,我以流暢的英文(背得很熟的講稿)簡報研究成果,我在報告時,稍微觀察聽眾的反應,直到現在我還深刻記憶著一群金髮美女,在我的海報前討論。
我更有幾次導遊的經驗,對象大都是大學同學,起源是因為居住在台灣第一觀光地-淡水,自然而然晉升成當地導遊,講述淡水歷史以及介紹淡水最知名的名產店。後來等級提昇,足以擔任國際級導遊,帶領國外朋友參觀台北、台大。我擅長路線規劃,熟悉運具與路網,可以以最充實的行程,帶領著我的團員,體驗最道地的玩法。操三國語言的我,能夠以中文、英文、日文,讓每個人在旅途中盡興,還能在遊玩之中建立起情感,我樂此不疲。
有一次我聽到"Henry, you are responsible and a good guard. Thank you very much.",我感到非常驕傲。
I won't forget those Singaporean, Feng Lin, King and Joy(where?)

最後當家教也是我的一套分享哲學。過去國中、高中階段,認真唸書而考上建中、台大的契機,讓我擁有這門票,進入家教老師的高薪層級。但是和一般人比較不一樣的,我願意以相對低的學費,為認真向上的學生付出。
這一樣是分享,而且是分享我以前在升學制度下,如何脫穎而出的經驗。我遇過的認真學生,當他們在短時間內,學習到我的咀嚼三年的課本菁華,上課互動,課後複習,並熟記好幾年前和我操一樣的口訣,許芮綺就逐漸在考場中得利,從平常八九名,最後至第一名的喜悅,是學生和我共同努力的成果。這樣我也會有動力備課,毫不保留將讀書秘訣奉獻出去。
相反地,不積極的學生,我也不會生氣。我有分享,只是沒有獲得該有的回應,課後我沒有滿足感,卻是一身疲憊。
當老師、教授最開心的事情,莫非於擁有一群優秀的學生。未來不排斥教職工作,希望有朝一日能為台灣的幼苗茁壯過程中,注入我的汗水。
分享不是告知步驟流程,能讓人內心深刻體會其道理,才是成功的分享者。現今我的身份是軍人,不過在未來我應該不會去和人家談起軍中的「事」情,會想和人家分享的,反而是在軍中的「心」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