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2014

Chocolate

3月14日はスペイシャルの日ですから、チョコを手作りしました。

##ReadMore##
これから、手順を説明します。
まずチョコと白チョコを用意しました。


チョコを湯せんで溶かします。


液体のチョコになります。


生ナッツをちょっと炒めます。


上は焦げたナッツで、もう一度新しいナッツを。


アルミで作った容器と氷ケースに、チョコとナッツを混ぜて入れます。


そして、一夜で置いといて、硬くなったチョコは以下となります。


きれいなアルミで包みます。


マル形(チョコ)と玉ねぎ形(白チョコ)です。


また袋に入れます。


折り鶴を作ります。


熊シールでカードを飾ります。


全部のものは、こちらです。


透明な缶に入れて、一体成型のイメージを感じられますね。


いかがですか?


6/22/2013

謝尚賢-杜家人的執著與感性-請別叫我趙文卓

第二次的人物專訪,邀請到土木系副主任謝尚賢教授。謝教授也是台大土木系畢業,大學期間參加了很多社團活動,而且還是轉系生呢。教學研究中,以專業角度去探討各個範圍。人生過程除了有碰到些種種趣事,在進入土木系任教後,謝教授也不遺餘力為系上付出。

##ReadMore##
我們四位同學選在悠閒的傍晚時刻,微微燈光照在教授身上,一手品茗、一邊聽著謝教授娓娓述說著過去的回憶。那具有磁性的聲音及有魅力的眼神,彷彿讓我們都進入了教授好幾年前的時空歲月。每個人都有所體悟,現在將為你們帶來最完整的呈現。

2008.01.04 215會議室     訪問:李晨瑋 姜毓洲 黃若慈 金育暉



謝尚賢
台大土木系CAE組教授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士
美國康乃爾大學碩士、博士

曾任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指導組組長
現任台灣大學土木系副主任


原來你是童軍社社長!
李:聽說老師在大學時代是童軍社的社長,目前還擔任童軍團團長,一直是童軍社的精神象徵?
謝:我最先是擔任童軍團的指導老師,後來因為之前的團長的研究室離同學們較遠,同學要找他較不方便;所以我就接了這個團長,有一段時間我是兼團長又兼指導老師。陳俊杉老師回來之後,就請他擔任指導老師,而他是小我四屆的童軍社社長。
金:那時的童軍社都做些什麼活動呢?當時童軍團好像是個大型的社團耶。
謝:童軍社是一個綜合性社團,當然很多活動都可以做,像我們那時候會去露營、搭一些工程。現在校慶園遊會都是找外面的廠商來搭那個帳篷,以前都是帆布,都是童軍社在搭,所以我們可能每次校慶園遊會,都要動員所有人從前一天下午一路弄到晚上才搭完;再加上搭一個工程,在舊總圖前,就是現在的校史館前面搭過三索吊橋;那可不是一個晚上可以搭起來的,之前另外一組人就要去看場地、弄材料。那個時候童軍社不算小。現在因為童軍運動已有它的刻版印象,我覺得它的現代化的速度太慢,所以現在同學可能對熱舞比較熱衷。因為童軍團也是服務性社團,所以學校比較會有一些事情請童軍團服務。像你們現在代聯會開會都不太管,但在我們那個時代像羅文嘉他們要開代聯會,是一件大事情,閒雜人等不能進去;而且要站衛兵的,開會的時候其實也常會吵起來的!例如會退席抗議等等。現在代聯會比較式微,因為現在都沒有議題。你們沒有議題可以吵,環境比較好,也沒管制你們什麼,所以不太一樣了。

◎青春洋溢的大學時代-千萬不要留白
黃:除了童軍團,大學時代還有參加過什麼其他的社團或活動嗎?還有您念書時代的台大是學運比較盛行的時間,你覺得那個時候的台大跟現在的台大有什麼不同?
謝:那時候有一個學期學長找我去代聯會幫他忙,所以我去幫了一個學期。至於當初和現在不一樣的地方太多了,基本上那個時候的學生還是比較單純。在學校能夠做的活動也不多,但有一些跟政治議題比較有關的社團很活躍;像那個時候的大學新聞社,他們是在報禁還沒有解除之前,等於是在衝撞那個體制,它有很多的報導跟學校的政策不見得是完全符合的,學校當然也會有審稿制度,這些議題幾乎每天都在吵。另外記得有一個是台風社,那是一個很大的社團,在擔任童軍團社長時,活動中心是讓學生自治的,讓大家選出十或十五個社團的社長,組成一個幹事會。會有個活動中心的幹事會,有點像現在的大樓管理委員會,處理一些公共事務。比較大的社團就是這些,那時候登山社也不小,系所學會就更不用說,社團活動一般來說還要靠學校補助。
金:大學生假日都在做什麼呢?公館那個時候有很繁榮嗎?
謝:我不曉得其他同學怎麼樣,不過我們同學之間還是會聚在一起打球郊遊,這些聯誼活動都會有。你們比較難想像,我們現在的假日跟現在是不一樣;現在是週休二日,我們是只有禮拜六下午跟禮拜天,其他就是要看國定假日。行憲紀念日,雙十國慶,台灣光復節,總統蔣公紀念日(十月三十一),反正這些假期都有一個特色就是常常會在一個星期的同一天(例如星期二),所以那個學期就會有課好幾個星期都碰到放假;元旦我記得甚至有的時候是放三天,但現在沒有啊,放假都分攤到週休二日。遇到連假的時候我們就去露營,到野外去、登山露營,辦一些訓練營,就是這些活動。主要就是到野外去,不過現在很多我們以前稱為野外的地方現在都不是野外了,以前進小烏來我記得還要辦入山證,就是很簡單的入山證不過你還是要申請,然後車子是不能隨便進去的,常常要扛著帳棚,走一段路再進去裡面露營,現在汽車直接開到裡面去了,差很多。另外就是看看電影,那時候大多都往西門町跑,你們都不會跑西門町了,現在大多是東區。
公館一直都很熱鬧。不過要說多繁榮應該也跟現在差不多。以前還有舟山路,大概在生態池那一帶記得有一個攤販,我們都叫傻瓜麵,那時候開的很晚,所以晚上要吃麵很方便,而且他很便宜。當時的舟山路就很像基隆路,只是說基隆路比較寬,舟山路比較窄,那個時候還有公車會進來,公車會走舟山路,它就是一條市區道路。
姜:老師回憶以前的大學生活,有沒有一些現在還覺得值得回味的東西?
謝:我覺得都蠻值得回味的。每個人都會活出他自己的大學生活,看你是用什麼基本態度在過你的大學生活,我們那個時候也很單純,那你說我們那個時候會想的比你們多嗎?我覺得也不盡然,例如說畢業要做什麼,念了土木之後的下一步,也不知道大學四年念完之後要做什麼事情,那時國內研究所正是開始準備蓬勃發展的時候,因為很多年輕的教授回來,例如田堯彰教授、楊永斌教授,張善政教授、陳振川教授等,大概就是民國七十幾年的時候到八十年這段就是最多留學生回來國內服務的時代,國內也有很多的獎勵措施,例如提供比較好的薪水待遇,甚至有一些是學校編制以外額外提供的科技名額,來讓這些工程科系可以有額外的名額來聘這些師資,不會因有些老師還沒退休,但想補充新的師資就會被卡住。可以跟國科會申請些名額,因師資年輕又優秀,比較能夠吸引一些同學留下來唸國內研究所,不過當時研究所招生名額很有限,所以同學們出國的比例還是很高。

◎歷經聯考磨練與決定轉系的青年歲月
姜:老師提到說自己本身是轉系生,當時大學聯考的時候,就是以土木為目標嗎?還是在什麼樣的因緣際會的情況下呢?
謝:沒有,我大學聯考沒有說特別以土木為目標,那時候叫甲組,就是現在的第二類組,還有聯考填志願跟你們不一樣,是先填志願才考試。像我有個同學,分數比我高,可是他只能到中央物理,因為他數學考失常,沒到高標,但他只想念物理,而分數又不到台大,台大沒有要求高標,但其他學校都有特別要求數學高標,因此一路跌到中央物理,大概他的錄取分數跟他考的分數可能差了7080分。高二的時候我化學不是太理想,對化學比較沒什麼興趣,只要有化學我就沒填,說真的那時候有想念的,物理系倒是一個,那為什麼呢?我也不曉得爲什麼,大概,那個時候因為物理系有一些學長回到學校去給了一個返校宣傳,聽聽覺得不錯,本來對物理就很有興趣。聯考反而是物理考壞了,化學考好了,最後幾個月都在念化學,終於化學唸懂了,唸通了,然後物理就荒廢掉了。另外數學沒考到高標,雖然說我覺得我數學已經失常考得夠好了,從來沒有考過那麼高分,可是還是沒有到高標,那時候我填志願,基本上就是台大的科系嘛,那我就照之前的錄取成績填,填填填,台大填完了,就開始填其他學校,我那時候是選校,再選系。
金:那爲什麼後來會想轉進來土木?
謝:考上那個農工系就現在的生工系,不過我大一在唸的策略就說一定要讓自己有機會轉系,所以我大一就蠻認真的,大一成績不錯,兩學期都拿書卷獎。那個時候,農工系一屆只有30幾個同學,3334,是非常溫馨可愛的一個系,因為30幾個人,例如我們去打新生盃籃球,碰到強隊,真正能上場就7個嘛,雖然你會湊12個人,但一些人平常戰況激烈的時候就不太容易上去,除非主將真的很累或受傷,排球人稍微多一點,可能有十幾個人,主將也是35個,可是排球我們還拿新生盃冠軍,校長盃好像也拿了個冠軍,排球那幾個同學很穩,比賽的時候風都很大,就比誰穩。籃球呢校長盃打到前四,所以也算表現不錯,才總共七個人在打,也都打得很過癮。那當然,小的系有小的系的好處,像我們現在CAE組小,大家感情很好,就什麼事幾乎都要投入,在土木系你可能就不是這樣,反正他只要有十幾個人知道球賽活動可能就太多了,所以也不會太特別再去找,就是那群人。當時我就在想說那我要轉什麼系,後來看一看我就覺得說,在農工系學的東西基本上比較偏水利,主要是農田水利,我想說學的這些東西,在土木系要學也都學的到,到土木系的話,其實能選擇的就更多,所以申請轉系的時候,就轉這個土木系,結果也很好,所以能唸土木對我是滿好的一件事情。

◎沉睡已久的杜風,此刻終於醒了
黃:大家都知道教授您是杜風的總編輯,那麼您為什麼想要復刊呢?
謝:我覺得土木系應要有像這樣一個媒體,一方面讓老師、同學、校友,有這樣的管道知道系裡發生什麼事。在主任找我擔任副主任之前,我就有這樣的想法。後來才發現同學也想作類似的事情,剛開始時也有找系刊的編輯來討論,才瞭解我們之間沒有什麼衝突,定位不太一樣。系刊對內服務的成分多,而我們杜風在摸索中,希望能成為對外的媒體。可能針對時事,以土木系為立場發言,但現在的政治氛圍,可能不太允許。但也未必,在時機成熟時,例如對一些公共政策或許能有一些發言。對於一些議題,我們系內教授們可能也有分歧的看法,在系刊之中我們就能作這樣的平衡報導。然而現在的社會環境,在討論問題時,常常沒有中性的空間,只有選邊站、兩極化。例如一條公路蓋不蓋,它必定牽涉到工程的實務面,在工程的角度上也一定有它的利弊得失。決策者如何在兩者之間取捨,做、不做、甚至擱置?像是捷運,據說在60年代就有計畫,甚至在日治時就有一些想法,經過這麼長的時間,現在才在付諸實行。一個政策的形成也需要時間的沉澱。在各說各話的過程中,雙方的訊息可能都有些錯誤,也沒有人的發言會是百分百的正確,而若能透過辯論與討論,去重新審視,來把那些錯誤剔除掉,才會較圓滿。
姜:那現今媒體都不會來採訪嗎?所以教授期許在將來杜風可能具有類似論壇的角色,提供各種說法,而不作結論?
謝:會有媒體來,但是我們的媒體常是這樣的,當他聽到他要的那幾個字就走了。他們已經想好他們要什麼,只是來尋求證據、支持。就像寫論文一樣,有些人可能就只去找一堆支持他想法的文章,引錄進來,反對的可能一概不管。我也不太確定將來的定位,或許待時機成熟,現在仍還無法達成,光是去挑議題,就可能要冒著被貼標籤的風險。而我們目前的目標著重在推廣土木工程、推廣台大土木,也提供大家願景、前瞻,比較光明與希望的資訊。若扯入一些議題不就模糊焦點了嗎?初步想法是,系上作出什麼成果,我們來宣傳。也不能怪罪社會的環境如何,我們總是能貢獻,也把我們的貢獻作一個分享。讓關心我們的人能知道我們在做什麼,我們就是這樣默默在做事的工程師。還有最重要的是行銷與推廣杜風,現在草創的時期,我們知名度、能見度都不高,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現在電子報還因垃圾信件氾濫而常不易被閱讀,所以我們內容不希望太長。將來也會改版,製作目錄型的首頁,去配合不同的閱讀族群,讓每個讀者馬上可以瀏覽所有標題,點選自己感興趣的標題來閱讀內文。一旦讀者能夠看到他想看的,一期兩期之後,有可能就會去訂閱。反之,若他沒有發現有趣的內容,就不太可能訂閱。


◎宣揚台大土木-非你們各位莫屬
黃:我們知道教授常常往高中跑科系宣傳,您有什麼想法嗎?
謝:對於這一點我們是處於被動,主要還是看高中要邀請哪個校系。土木系的名氣不太大時,曾有一段時間沒有人邀我們。而且高中能提供的時間也有限,有些可能要藉由學長姊的推荐,才有這樣的機會。這一次附中邀請工學院,時間大概只允許兩三個系介紹,院長有找我們去。到高中宣傳、辦座談,未必是最好的,院長就有提過,其實最好的宣傳是照顧好自己的學生,只要你們這些學長姊,回去分享你們的大學生活、談論土木系。學弟、妹在言談之間就能體會土木系的氣氛,他們若產生好感,就可以探循自己的興趣,去考慮就讀土木系的可能。另外一點,高中生未必瞭解工程,他們可能知道科學,但未必明白什麼是工程,所以如何在課程中加入工程教育,告訴學生什麼是工程,避免大家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工程,造成認知的落差。學生要先去分辨自己的性向是科學還是工程,只要對工程有興趣,我們工學院的分野也不大,再用削去法挑選。先來工學院,再來選系。大學的教育是通識教育,並不是要把你限制在這個科系領域,而只是要以土木為起點、基礎,去吸收知識。土木、機械、化工……,路都很廣也都有重疊,分散在各個科系的同學,在未來很有可能走到同一個公司,同一個部門,同一間辦公室。另外我也常常提醒大一的同學,不應被自己挖的洞卡死,「挖洞」就是被當掉。本來是要有自由求學的機會,卻挖了一洞,又要再去補它,學分或許終究是拿到了,但是浪費許多的時間。起碼要及格嘛!有些洞挖得千瘡百孔的同學,說因為他對土木沒興趣,但是這樣的心熊,只會讓自己平白葬送自由選擇的機會。

大家還記得在上集中,謝教授親自和大家分享了很多經驗,原來教授年輕歲月也和大家一樣,不知道大家看過之後有沒有什麼啟發呢?下半集當中究竟謝教授還有什麼更多的情報消息,讓我們拭目以待。

遇見康乃爾 – Cornell
金:當時怎麼確定要往上念研究所?
謝:當時班上有一股考國內研究所的風氣,許多同學都想留在台灣念研究所,但那時候研究所很難考,不像現在有那麼多的名額,且聽說外校的同學從大二就開始準備了,自己系上的同學考研究所並沒有特別的優勢,錄取率也的確不高。我那年也有去考結構組,聽說之前已經三年沒有自己系同學考上,第一名也考不上,就知道那個有多難,記得三科總分120左右就可以上,平均一科40~50。那時想說在國內念就好,因為出國要申請獎學金很難,結果沒考上研究所就去當兵。當兵時,還想說週六日回到家可以看看書,再考研究所,結果發現不可能,放假回家常都是在補眠,也只想休息。不過因為大三暑假時有一起打籃球的同學們要補習GRE,記得當時同學們就找我一起去,記得我當時說還沒有打算要出國,他們就遊說我說GRE可以保留五年,大三考完,當完兩年兵才過三年,到時若想出國還不會過期,而托福的話只能保留兩年,可能就要快當兵前去考,或是當兵時出來考,後來被說服了就去考GRE,因此就有成績。所以就想或許可以試試申請國外學校來繼續深造,也請部隊長官讓我去考托福,又因當兵很不方便處理申請學校相關事宜,就找了代辦幫忙。很幸運地申請到學校,就出去唸了,那時選擇到康乃爾(Cornell)大學去。
李:老師出國是念土木什麼領域?
謝:我出國念的應算是結構工程領域,但比較偏重結構計算與電腦輔助設計。因為我大學時對電腦很有興趣,幾乎系上的電腦課都修了,尤其是修張善政老師的電腦繪圖課,特別有興趣,只是那時候的電腦繪圖,可不像現在有Windows介面,比較像是在DOS畫面上畫圖,要在價值上百萬的特殊電腦上寫程式才做得到。記得那時幾個同班同學想多跟張善政老師學習電腦繪圖,就一起去修學士論文,參與聯合船舶實驗室委託的一個建教合作計畫,設計並實作出能畫2D幾何圖形的程式。當時幾個人寫得很辛苦的程式,現在AutoCAD很輕易地就可以做得到,但是我那時學到很多東西。

Welcome to CAE

(連結影片:NTU-CAE-台灣大學土木所電腦輔助工程組簡介)

李:老師對想念CAE組的同學有一些什麼建議嗎?
謝:想念CAE組的同學,應該是真的對資訊技術的應用有興趣,至少對我們CAE組的老師們在做的研究是有興趣。所謂真的有興趣,應該就是會自己去關心並學習相關之知識。我也會建議這些同學至少要在土木領域裡面,找一個有興趣的領域去學得比較深入些,而這也是你將來打算應用資訊技術的領域。因為以土木系的角度來說,最終是要解決土木工程的問題,而不是去解決資訊技術的問題。不管將來的工作領域會在哪裡,應記得大學四年辛苦在土木系所吸收到的教育養分,及所具備的土木工程知識優勢。土木其實相當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Team Work,還有系統的整合,所以你可能會發現說,在學校裡面及外面,有很多的土木人參與公共事務與服務,我想這跟土木的文化特質有關。
黃:那老師請問一下就是有沒有可能說,譬如說系上教授有一些研究之類的,可以讓大學部的同學去參與?
謝:可以啊!我沒有聽說有哪個教授不讓同學參與的。至少我覺得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我都鼓勵同學,如果有興趣的話就一起來參與啊!就看時間上能不能配合,但因為你不是主角,所以可能時間上不會專門為你去做安排,但平時至少可以收到相關e-mail,並看到老師、研究生、與助理怎麼互動,然後開會時你就去坐著聽嘛,開始時或許幫不上忙,但無所謂,等聽到一個程度時,就會比較知道對什麼東西有興趣,再去問,再去學,然後就可以開始幫得上忙而進一步參與。
金:感覺好難喔!
謝:不會,不會很難,你去參加一個社團,不也是這樣子,你剛開始時也是先坐在哪邊學習。如果你表達真有興趣,那就會有些研究生或老師,會告訴你說,有些基本的知識要先學,或告訴你說這本書你先讀一讀,有什麼問題問學長或是來問老師,就是這樣子啊。社團有社課其實也是想讓你慢慢進入狀況。你就盡量看啊,學啊,看久了學久了你就會了,很多東西都是這樣子慢慢學會的。你們現在最大的本錢就是有那個多嘗試的本錢,你們怕什麼?

土木科技化時代
李:老師最近有在進行什麼研究嗎?
謝:早期我比較順著學生們的興趣來進行及指導研究,最近把研究集中在幾個較特定的領域,一個是視覺化的4D營建管理,就是說我們在進行營建管理時,怎麼樣把3D model,再加上schedule,這些資訊能夠整合起來,來協助營建管理工作,而且希望在管理時能盡量有很多視覺化的元素,讓管理者用眼睛一看,就能從圖表及4D 模擬中掌握工程狀況,而不只是從文數字的表中找到資訊。我們工學院跟師大附中也有個合作,所以我們有5位師大附中高二的同參與我們的一些研究。另一方面我跟康仕仲老師一起在研究機器人方面的系統整合技術,康老師因為對機器人有一些初步研究,在史丹佛大學求學時也有接觸一些。而我覺得應用機器人在土木工程,就是一個很好的系統整合研究案例,也蠻有趣的,因為你要整合機電,雖然說你不見得能夠一開始就摸得很清楚那些機器人的控制,你一定要多多少少去了解一些,才能夠去應用他,所以我們也組裝了自己的機器人。康老師會開授一些相關課程,也會買一些樂高機器人來研究及學習控制技術。我們還有個三年的國科會的計畫,是應用機器人在鋪面的檢測上,所以接下來也會花比較多的功夫研究。我以前研究得比較多的計算力學相關研究也還有一些延續,目前比較偏重在離散物件的力學模擬方面,與詹穎雯老師一起研究自充填混凝土的流動行為模擬,也與陳俊杉老師及機械系楊馥菱老師一起研究離散顆粒與流體的互制行為模擬。還有一個研究議題,是我一直都很有興趣的,也持續剛好都有同學在做,就是利用資訊技術於輔助教學方面,像SimuSurvey那樣的電腦輔助測量教學工具。我們現在也打造了一間叫I2 Space (Intelligen & Interactive Space)的教學實驗室,就是在土318的那個,裡面除了系上的電腦與網路機房,就是一個互動式智慧型教學環境,下學期會試著在裡面進行實驗教學,希望將來的教學可以善用新的資訊技術及更智慧型的環境,達到更好的師生互動與教學效果。


土木資訊報給大家知
金:為什麼土木系現在的課只有計程,後來還有物件導向,好像有點少的感覺。
謝:如果去和工學院其他的系比,我們應算是多的,有些系學的只是計概,程式語言可能只教半個學期,教點VB就沒了。系上物件導向程式語言的課算是我開始開的,給大三以上的同學修。記得以前計程是給大一修的,後來在課程改革時,就把它往後挪到大二,一方面因為計程和土木的相關性比較低,希望把像是測量、應用力學等相關性較高的課安排在大一,讓大一同學可以儘早接觸,而圖學則從大一移到大三,因為高中畢業看工程圖不太會有概念,到大三有了土木的基本知識再來教看圖,就容易看得懂了。不過因為師資有限的關係,所以一些計算機在工程上應用的課就沒有繼續開授,可能要等將來有新聘這方面的師資時才能再開。另外,就算開了很多選修課,也不見有同學來修,要看市場需求呀!我們一方面希望同學多去選修其他領域的課,又一方面鼓勵選修系上的課,就有一些衝突,而一門課沒有達到一定修課人數,經濟效應就低,可能就得兩年才開一次,這些都必須思考。
姜:土木系將來會有增聘教授計畫嗎?
謝:我們在未來十年約有二十位教授屆齡(65歲)退休,若有些教授想要延退,則可以延長到70歲,但也可能有教授的資歷滿25年卻不到65歲就要退休,也就是說將會有許多新聘師資。現在出國唸書的同學較少,想延攬師資也較以前困難。並不是說只聘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師資,國內研究所畢業的博士也是有相當不錯的,只是國外學校,一般不會馬上聘自己教出來的博士,這一方面是為了校際之間的交流,一方面也避免近親繁衍,做的領域都相同而無新的東西進來,因此不喜歡留下自己的學生,除非先去外面繞了一圈學了新的東西回來。換一個角度說,這樣也可以開疆闢土,讓種子散出去。我們的研究水準不輸國外,好的台大博士也鼓勵他們到外面去發展,當然也希望能聘到國外頂尖大學的博士,甚至不同國籍的師資,例如像卡艾瑋教授這樣優秀的師資,如此也可以知道台灣的研究水準到哪了。
黃:國內給同學出國的資訊還有機會比較少。那系上有提共出國的機會嗎?
謝:或許應先問問同學有多關心這方面的資訊,因為常常有人說資訊不夠,但是不能只是讓別人去找,自己有需要就要想辦法自己努力去找,找不到的時候當然可以找學校、系辦或是教授幫忙,但是前提是要自己先找過,不要被動。
大學時就可以找任何老師去諮詢,我平均每年幫三五位同學寫推薦信,大學部比較少,較多是當完兵回來的,通常學生來找我談,雖然我的資訊或許不是最新的,但是我可以幫忙安排同學找到更適當的教授或同學去請教。例如之前有林美聆老師的學生要念IE(工業工程),我們剛好之前有個助教到美國普渡大學攻讀工業工程,便可透過EMAIL與他聊一聊,或是直接跟當地的同學會聯絡。記得我們那時的台灣同學會都很幫忙接機、找資訊等。而且當時教科書很貴,都是先找學長姐問修課的教科書清單,在台灣買再帶過去,因為在美國買非常貴,整整約十倍的價錢。我那時甚至還有中東籍的同學要我幫他從臺灣買書,郵寄海運的話比較久約六個禮拜左右,但較便宜,而郵寄費用卻比書還貴,比如一本書10美金,郵寄可能15美金,但他還是說:買!因為連二手書都要3040元,因此出國時都是先郵寄一箱箱的書。
有些事情生活在不同時代會有不同情形,所以建議你們對某個東西有興趣,就要展現出來,比如說,你說對某個東西有興趣,我問你說有沒有去蒐集相關資訊,你又說沒有,那我就會懷疑你到底是不是真的有興趣,所以不要只是嘴巴說說,要去行動呀!現在網路資訊很發達,wiki或是google都有,不想看文字在youtube也有影片,很多東西都應找得到的,所以說有興趣就要有些行動,你們這一代已經比我們幸運多了,我們那時候要找資料還不見得有。歐晉德前幾週有回來演講,他現在是高鐵公司的執行長,你們可以在台大演講網找到他的演講資料,他說他剛回臺灣當工程師時,還要國外的朋友幫他找資料,因為國內真的沒有資料,雖說有這些朋友能幫你做到這些事情,但還要看你是不是真有心啦。
李:有沒有什麼熱騰騰的系上消息呢?
謝:喔!有一個新的消息。我們初步和台科大的教務長有一些意見交換,我們希望和他們的建築系合作,讓對建築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修他們的課,尤其是建築設計的課,好讓這些同學在土木系畢業後,也有資格去考建築師。目前來看,應該是沒有問題,但是同學有可能要繳一些學分費。也或者可以由系上和他們的建築系簽定合作協定,讓雙方學生以互惠的方式來互修學分,或許可以不必繳學分費。但是目前還不確定他們能提供多少修課名額。這應可算是近期的好消息。計劃推行順利的話,系上也可能考慮聘請建築領域的師資,來更加強建築領域的相關教育。但同時我們也希望瞭解系上有多少對修習建築相關課程有興趣的同學,不希望好不容易談成了合作,卻只有很少數的同學想修。

請別叫我趙文卓!
黃:教授,我們受託一定要問這個問題,就大家都說你長的非常像趙文卓,想知道到底有沒有發生過什麼有趣的事?有沒有人誤認,然後跟你要簽名?
謝:沒有沒有,但是什麼時候開始有人跟我講我像趙文卓這件事呢?大學的時候是絕對沒有,趙文卓是什麼時候出道的?我也不曉得。不過我有一次看到他的資料,他應該比我年輕將近十歲。我也曾經有一次在報紙上看到他的一張照片,我自己都認為很像我大學時候拍的照片,從那個照相的角度看,真的很像。到底什麼時候開始有人跟我講這件事情,現在也不太記得,大概是我回到台灣開始教書以後。趙文卓比較出名時應是演花木蘭的那段時間吧,只記得花木蘭上演的那段時間是比較多人跟我提這件事情,現在他好像比較沒有那麼出名,提的人也就少多了。
李:那有造成什麼困擾嗎?
謝:沒有,只是我不是那麼喜歡人家每次介紹我的時候,說我長的帥或說是像誰,因為從專業的角度來說,人家不提你的專業,表示你的專業不怎麼樣,所以只好講別的。以前的話,我想說我年輕嘛,還沒做出什麼成績,所以可能也人家也不好介紹,人家也不太認識你,所以較不以為意,現在的話就會覺得,我至少有些部分做得還算有點成績,你不提這個部分,卻只每次說最帥的教授的這種話,而我又不覺得那是我的特點,就會比較失望。你若說我教書教的好,研究做的不錯,我會比較高興些。這或許算是一點困擾吧。
李:老師我們在那個網路上有看過你的網誌。
謝:我的確有幾個網誌,但我現在沒什麼時間去經營他們。只是有時候出國去,照了一些相片,就把他們upload上去,因此就有一些東西在那邊。但還不太有時間上去寫寫東西,大概已經至少有三個月沒有碰我的網誌了,每次都寫個幾句話,說應該要多來這邊寫點東西等等,但是最後都沒有。

感謝黃宣諭、劉祥宇二位提供照片。

6/21/2013

卡艾瑋-對河川的迷戀與異國愛情

第一次的訪問,我們邀請到土木系唯一外國籍卡艾瑋教授,相信大家對這位從歐洲來的教授一定有相當多問題想要請教他,這次的訪談過程將呈現給大家,能夠知道教授過去發生的有趣事情。
##ReadMore##
大學時製作系刊關係,訪問了一些老師以及學生。網誌之前貼的李淑依,是我們第三個採訪對象,當時的採訪團隊為姜毓洲、黃若慈、金育暉以及學弟劉醇韓。現在把文章都挖出來跟大家分享。

蓄著絡腮鬍;專注的眼神;在講堂前總是散發著群眾魅力,這就是本期的專訪人物-卡艾瑋教授。在一個中午我們抱著呼之欲出的好奇心;來到了坐落於明亮三樓的會議室;準備一探卡教授的異國神秘……



2007.11.8 318
李晨瑋 黃若慈 姜毓洲
卡艾瑋 Hervé Capart
國籍:比利時
學歷:比利時國立魯汶大學
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博士
語言:英文、法文、中文、西班牙文
為了愛而奔走東方
黃:首先我們當然最好奇的是老師為什麼會來台灣?這麼小的一個亞洲國家是怎麼讓你從遠在西歐的家鄉來到這裡的呢?
卡: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但不是因為學術。我太太是台灣人,我們是在比利時認識的。那時她去比利時唸書;唸大學的時候。後來她回台灣,我才想要到台灣來,那時台灣是怎麼的一個地方也不太瞭解。就聯絡一下台大的老師,看能不能再這裡唸書;於是就到這裡來了。
姜:想請問老師,當時比利時及歐洲對台灣的印象如何?愛情是你主要來台灣的考量?
卡:1994年來台灣,1996一畢業就結婚。後來來到台灣,就發現台灣很多方面都是很好的地方。包括學術環境、學校、同學都還蠻愉快的。另外像是台灣的社會,相對我去過的其他國家,對外國人都很友善,都很熱情。台灣的大自然環境也很美,之前都不知道,來了之後才發現河川、海邊都很美。在台灣待愈久愈覺得要研究水利就更要來台灣,跟學生的互動也都很融洽。可以研究的題目太多了,地形相當複雜,像是防災方面等等,各種問題都有。

◎中文-從聽說起步的學習經驗
李:老師會講哪些語言呢?對歐洲人而言,學其他的語言真的很方便嗎?
卡:我的母語是法文,還有西班牙、英文,至於中文,你們自己評估。特別像是在比利時,至少可以聽到荷語、德語、法語,旅遊通常就是到別的國家,接觸別的語言的機會很多。加上目前歐盟的發展,讓大學之間交換學生的機會也很多,可以在大三或大四就到別的國家去唸書。也有很多非歐洲的留學生,例如:南美、非洲、亞洲。相較之下,台大就沒有那麼多留學生。所以在歐洲認識外國人的機會就非常多,聽到他們講的語言就有學習的興趣。
黃:那老師學中文的過程是如何呢,學習的歷程是怎樣的呢?
卡:我現在還在學。還沒來台灣之前我就開始學一點中文,選了一些課,也真的有所幫助。之後我到台灣;那時候整個環境;女朋友加上同學,都是用中文溝通。不同的是,一般西方的語言很容易閱讀,字也都很簡單。可是學中文就很不一樣,不能等學好「讀」之後再學「說」,一定要先學說和聽,是比較特殊的經驗。學西班牙和英文的時候有一部分是先從文字開始;先看並且試著讀,可以猜猜意思。中文就完全行不通,除非是童書等附有注音的書,一般成人看的書就沒辦法。
李:曾經寫信給老師過,老師有可能沒辦法閱讀?
卡:如果花很多時間,很認真看才有辦法。而系上的信箱每天來信的量,大約有二十封,假如要全部都看的話,可能二十四個小時都不夠,系辦也會給我語言上的幫助。課堂上的handin用注音、畫圖、還是寫數學我都可以理解。有時候同學故意在考卷上寫很長的中文,可能就是希望我沒有時間看就只能打勾()

◎小島嶼的大驚奇-比利時人在台灣
姜:想請問老師在歐洲與台灣的習慣與文化落差在你身上是怎樣的情況呢?
卡:一開始比較驚訝的是;在歐洲很注重的是與一個人見面,就是要握手或擁抱。出門或回家也一定都會打招呼。而台灣好像比較不會,不會特意去做擁抱等某種特定歡迎的動作。像是在比利時就會用親吻。在台灣連握手都很少見;除非是特殊場合要恭喜祝福;不然並不會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少數例外。但是這不代表台灣人比較沒有感情,可能是以其他方式表現。台灣好像比較常用吃的,歡迎別人就會常用請客,用的方法不同,但同樣的也表示出歡迎之意。
姜:老師對台灣的食物有什麼想法或感覺呢?有什麼是覺得特別好吃的;或者哪些是不太敢碰的呢?
卡:台灣各種食物都有,麵、水餃都覺得很棒。海鮮是特別好吃的,比較不敢碰的有些像是奇怪的動物。另外就是剛到台灣來覺得蠻驚訝的;雞腳,小朋友可以拿著雞腳,像是冰棒一樣很享受地啃。看起來覺得很恐怖。當時不太能接受怎麼會把雞爪當食物吃。類似的還有雞冠、豬耳朵,後來試試才發現還不錯,可是當時真的是不太能接受。還有魚眼睛,不少人還蠻喜歡吃魚眼睛,可能覺得特別好吃或是營養。像是我太太生產之後,台灣有習慣要吃魚頭,那時候我們在比利時,我就跑到各個店家想要找魚頭,在歐洲一般沒有在賣魚頭,最後是找到一家魚舖,「你要魚頭是嗎?這邊有很多!」免費;拿回去燉魚湯。
黃:老師本身對東方文化有什麼初步了解嗎?
卡:了解有限,像年齡觀念在台灣就比較重要,年紀小的對年紀大會比較尊重,年紀大的也比較會照顧年紀小的,有這樣互相的不對稱的,一方面照顧,一方面尊敬。國外的話就沒有分那麼清楚,在台灣學弟跟學長是不一樣的。西方語言裡就沒有學弟學妹這種字,兄弟姊妹也沒有分姊姊或妹妹。
黃:你對台灣的建築方面有沒有些興趣與觀察呢?
卡:有,我的領域不是跟建築有研究,做的研究是大自然或是防災有關,但還是會在台北或是其他地方,觀察一下建築,算是個人興趣。台灣建築一直在改變,傳統U形三合院很有特色,新的建築的大樓特色設計規劃比較多,但是10年前20年前的大樓風格比較傾向工業的方式。跟歐洲就比較不一樣,歐洲有建築的歷史很長,有好幾百年的大樓,台灣的建築歷史只有兩百年,能夠有二三十年前的建築,除了特別例子,大概不會特別保留。像台大土木系系館設計就不錯,窗戶光線的感覺;設計不錯,圖書館也是設計蠻好的,一進去的感覺;燈管、樓梯還有空間感都蠻不錯。假如空間做得好研究的空間也會比較多。系館很不錯的地方就是樓梯至辦公室的迴廊都是窗戶,可以看到椰林大道。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新系館,我有看過設計圖;覺得很不錯。


比利時人漫談比利時-小國家大視野
李:老師您可以談談您的國家嗎?其實我們對比利時都還蠻陌生的,想要有進一步的了解。
卡:小國家,比利時建國大概是1830年左右,但是之前它的歷史就一直存在了,從羅馬時代有一些東西保留下來,宗教方面是天主教的國家,和西班牙義大利比較類似,比較不像法國;法國也是屬於天主教,只是宗教與社會或政府是比較沒那麼有關聯的;比利時的宗教就和社會政府很有關聯,比如說三個主要的大學:一個是國家的、一個是宗教的、另一個的觀點反對宗教的;政府的經費是分配給這三間大學的。宗教在比利時的影響力算大,但是不是唯一的,就是我剛剛說的,有其他的看法、不同的政黨有不同的看法,宗教是一部份;但是對宗教的看法在比利時是大約平均分成三個看法的,認為宗教在社會是重要的,反對宗教,或是覺得都可以。
黃:老師請問比利時在土木的領域有哪些比較重要的發展嗎?
卡:有;發展上比較國際化,比利時是小國家,土木的公司會到各種國家去做事,但是範圍比較專門,台灣可能相反,台灣大部分本國的土木工程都是由本國的土木工程師負責;也比較少去國外。比利時比較有名的比較特殊的,港口疏濬。這個是比利時的專業,要到各個國家去解決這方面的問題,還有大地工程做fundation的方法,這是很專業。土木系學生畢業以後,有三分之一以上第一個工作就是要到國外去。

前部分我們對卡教授的背景與跟台灣的奇妙緣份有了深刻的了解,這部分我們將帶大家一起了解卡教授在學術方面的觀點與研究;水利一直是卡教授非常有興趣的領域,到底這位來自異國的對河川有著怎樣的迷戀呢?

課堂上這位充滿魅力的男子….
李:老師就自身在台灣教書的經歷,台灣的授課方式和比利時有什麼不同之處。
卡:以系上為例子,比利時的土木系有很多課程並不是由系上的老師教授,工數、化學都是由數學或化學系的老師來教。不太確定其他系的情形是如何,但本系似乎大部分都是如此;好像大多是由系上老師教授。
黃:老師希望學生在課堂上有怎樣的互動。
卡:我希望能夠再多一點互動,例如學生能夠主動問問題.
姜:就這一點而言,會和比利時相差很多嗎?
卡:真的是有差別,但不致於差別「太大」,或許其他老師的說法好像國內外這方面差別很大,事實上國外的學生也並不是真的那麼有活力;會一直舉手問問題,落差可能沒有並你們想像中的大。但是當比利時的學生遇到聽不懂時,都會"馬上"要求老師再說明一次。但在台灣類似的情形就少見很多,通常在課堂上比較多都是通報算式上的錯誤,很少是馬上要求老師重新詮釋一些觀念上的問題。大部分會等到下課或者其他特定的時機。而課堂上的討論也似乎不是這麼熱絡;似乎需要鼓勵,並且讓學生多一點心理準備。不過總體來說還不錯。另外,我一開始教課時比較驚訝或者失望的是;工程數學一開始的部分就是矩陣;我第一年教的時候,我錯把行說成列,列說成行。兩個學期當中沒有任何一個學生舉手問:「老師!你是不是說錯了,你說列卻說成了行。」我相信一定有學生注意到,否則有些觀念就不可能理解。所以學生們應該是知道;而在腦袋中建置了一台翻譯機,翻譯我所說的話。我是覺得類似的情形可能到現在都還有,就是我慣用的詞不太正確,但是你們就慢慢建立一部字典;心中知道老師說的這個指的其實是那個。有時候,我同樣的說法,說給我自己已經熟的學生聽,講一次他們就懂;若是說給第一次見面的人聽,他們就不懂。可能是不習慣我的口音,或者就是心中還沒建立那一部翻譯機。
黃:老師你跟學生的接觸方面你比較希望亦師亦友還是比較師生有別的;比較尊敬的呢?
卡:我已經受到台灣的影響,比較習慣師生有別的;也或者兩種方式混合比較好;像比利時我們跟老師學生都會用first name,台灣的話就是比較多都是"卡老師",可能這兩種方式都可以;學生如果想用國外的方式也可以。

◎對河川研究的癡迷……
黃:老師你的研究,最有興趣的是什麼地方?最近有在進行什麼研究嗎?
卡:地貌變化、河川,水的沖刷、帶顆粒都是我的興趣。以及固體或液體混在一起的情形。最近就新的方向有幾個:研究土石流之類的:高濃度的顆粒、液體混在一起,有個特殊方法是使用透明、折射率都一樣的材料,一般來說,土石流液體我們無法看到液體中的情形,但是使用這個材料可以看到其中的情況,再用類似影像分析,看裡面顆粒碰撞怎麼動、旁邊的液體怎麼流,實驗方法比較特殊。另外一方面;很多工程用的水下埋管,包括電話、網路、地下管線,這些管線需要大約一公尺兩公尺的沙下,捕魚的工具才不會被破壞掉,有種機器在海底下工作;叫射流,用快速高壓的水去把沙子沖刷,沙子同時也會淤積。現在有這種機器,且工作效率不錯。但是理論方面卻無法理解,這個很好玩的地方就是類似古代飛機,一開始做理論的人認為不可能做飛機,而第一次飛機的成功是沒有理論的,是靠工程師實驗成功的,第一架飛機的成功過了二十年之後;才開始有飛機的理論。飛機一開始的發展;各種樣子都有,有的有兩個螺旋槳,前後機身有各種不同的樣子,哪個機身設計是良好的其實大家都不清楚。那當然現在的飛機已經很成熟了,一架飛機的機身大概就是那樣子的設計。但是這部水下機器的發展還在早期的階段,大概做了十年做的成功,那各種機器都有,就像古代的飛機為什麼實驗成功大家都不知道,沒有理論。就是看能不能先了解現象,那假如可以再了解是不是能設計的更好;跟飛機一樣,先實驗了才有理論,很多情況工程通常比科學更往前一步,工程先實驗看看而作理論的人說不會成功;等到成功,做理論的人可能要繼續觀察。
李:老師你有什麼意見能吸引同學來唸水利組?
卡:我自己很喜歡做水利方面的研究;但是我覺得讓學生自己考慮,我並不認為非水利沒有有趣的東西;其實我看結構的東西;大地的東西,我也會覺得很有興趣,所以我會鼓勵你們早一點接觸很多方面的東西,也不只是看系內的,也看外面社會或是其他工程也是可以;或是未來你們希望往那些方向發展;就去試著走那條路;那假如你們發現你這條路是水利的,我也會很高興,假如你們走其他的路我也會覺得很好。

◎過來人經驗談-留學與研究方面的建議
姜:目前台灣留歐的人數較少,大部分都是往美日發展,老師會鼓勵同學去歐洲留學嗎?
這個要看求學的環境好不好。能不能在環境下去跟很多不同國家的學生互動,這方面有一些很不錯的,例如歐盟有很多研究所的program,歐洲各個國家有很多學者會參與,去參加那種program用的語言大部分是英文,西班牙人,德國人,法國人等,大家會用英文溝通。這是不錯的考慮,去一兩年就可以認識歐洲很多國家的人、了解很多不同的看法等等,也可以學到很多專業的東西。另外一條路是做研究,做研究要看自己的興趣;要找到一個不錯的指導教授與主題,做研究應該要找人;找一個很不錯的group,不要用學校或者國家去作主要考量,現在網路資訊發達其實容易得到這方面的資訊;可以看看世界各地的研究,看看自己對他們在做的哪些研究特別有興趣,可以和他們聯絡;往那個方向發展。
姜:如果台灣學生去比利時求學的話,語言是只要英文就好了嗎?還是還要學法文或荷文?
卡:看情況,如果是博士應該就英文就好。如果是碩士的話,可能要修比較多課;有些課可能是法文,要看program;有些就是比較多英文。但是要去歐洲的話;假如要是去法國或是西班牙、義大利,最好也學一點那邊的語言比較好,要去國外也要考慮研究的種類。比如說,我大學同學很多去歐洲不同的國家,有些回國很沮喪;有些回國很高興,後來去問了他們在做什麼;做的比較高興的是需要比較多活動的研究;比如說像是做實驗,或者到野外去去量測。這種活動一定是一群人;比如說五個人去一條河考察,互相認識的機會就很多,比較沮喪的;例如做電腦模擬,這個是比較獨立的工作,比較沒有機會跟其他人一起做。去國外還是有它的困難,時間久了會感覺寂寞或者不知道怎麼跟大家聯絡溝通。因為不同國家不見得跟台灣的人情味一樣;像有些國家就比較cold,我自己的國家比利時就是這樣;要到比利時;住宿方面或者唸書方面要選擇比較會有跟人互動的機會。假如選的是自己一個人住;或者自己做一個研究題目可能會很辛苦。國外很多學生是住一起,比如說八個房間一個廚房,有時候學生會有活動,或是其他興趣,這個就很不錯;氣氛會比較熱鬧。假如去找人情比較cold的國家,人情最cold的地方就是真的很cold,如果是在人情比較cold的國家,最熱鬧的地方可能會還不錯,但是沒有台灣這麼熱鬧。
黃:所以教授你是個比較喜歡人多、比較喜歡熱鬧的人?
卡:對,我喜歡台灣這種熱鬧的地方。
李:老師是用什麼樣的方式指導研究生?在大學部課程中,老師都是用討論的方式比較多;在研究所的課程上呢?
卡:課程的教學方法當然不會和大學部一樣,畢竟是研究所的部分,可以帶進比較多目前研究的內容,譬如說在課堂上和學生說明我們目前在作什麼樣的實驗。或者直接把學生帶進實驗室。或者是我們研究過的河川,我們就可以把那條河當作實例,提供航照圖或者是其他數據讓學生自己做做看分析。老師的責任就是把資料收集給學生,讓學生互相討論。這是研究所比較可以作的,因為要花比較多時間,像是在工數的課堂上,也是能夠舉實例,但是必須要經過一定的簡化,才能讓學生作,相等的也離真正的應用上,有一段距離。不過我也會試試看,讓大學部的學生偶爾來做做看比較大的問題。
姜:那在指導學生方面,老師會不會有不同於其他教授的獨特理念?
卡:可能有一些吧!但每個老師的作法都不太一樣,像我的話,我希望學生能有自己的題目,早一點開始進行,題目一開始不用太清晰,只要一個大概的範圍和基本方向。再試試一些實驗方式,再參考實驗的結果慢慢清晰化題目。也希望兩年的研究所時間,能夠盡量都花在研究階段,才能多多嘗試各種實驗方法,在實驗的同時,依各實驗的初步結果,判斷哪一種實驗繼續作下去最有可能得到好的結果,再去決定確實的題目。這樣的摸索是需要時間的,所以得鼓勵學生很早開始進行研究。題目的選定,範圍的界定,內容的方向,我都希望學生能有很大的自由。所以我不希望學生去選和外校單位委託研究計劃太過相近的題目。學生的論文未必要和那些研究計劃有一定相關,希望學生可以自由發問自由發展,即使和當初國科會申請的題目距離很長,這樣也沒有關係。希望題目的選定不是外來的,也希望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一塊地可以發展,這樣也可以有比較多激盪的機會。另外討論的方式,也比較少用大家一起開會的方式,比較多一對一的討論。為什麼會這麼作,是因為我們的實驗室比較小,大家平常就一起在作實驗,就有很多交流激盪的機會,所以就不必另外聚在一起開會。

◎給台灣學生們的話……
姜:歐洲和台灣的教育政策有很大的不同,台灣普遍都是考試制度,學生壓力都不小,那老師對歐洲與台灣的教育有什麼看法呢?還有台灣大學生會不會投入於課程中的時間太少?
卡:比利時和你們剛好相反,你們壓力最大是高中中學那個時段,幾乎就是要唸書準備考試等等,但到大學就輕鬆一點,我們比利時有點相反,大學第一年第二年壓力很大,學生有一半會被退學,但是進入大學很容易,中學高中很自由。我的感覺是大學部學生好像有些對為什麼念土木系沒有很清楚,可能是高中階段沒時間去考慮清楚,只忙著要考高分數。而大學時再去找的能力或興趣在哪裡,研究所才是真正自己的興趣方向,這是我對台灣學生觀察。但是聯考制度的好處就是公平。到了大學我覺得課外活動相對重要,特別是你們高中沒有,所以算是補償,應該是合理的。把一部分時間放在課外:有些學生做和專業有關,比如做研究,有些可能運動、發展愛情,這都是很重要的事情,不要等到退休才體驗。感覺台灣大學生達到的平衡還不錯,部份放在課程,到了研究所就把注意力放在課程內跟做研究,其實上課可以學到東西有限,有些基本的東西要學,課外可能更重要,到研究所的課有自己要做實驗的,更多東西比較廣。台灣目前學生這麼分配時間,我覺得應該是不錯的。
姜:我們的訪問也快接近尾聲了,老師請問你有沒有什麼意見可以給大學部的學生,或者台灣的學生;看我們有沒有可以在進步的地方。
卡:唸書的方面就是動手算,自己做做看,不要用看的或聽的,用手算算看畫畫看;或是設計一下做實驗,會學的比較多;學的比較深入,然後也會比較有意思。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點。
姜:以上是針對學習的,那老師有沒有針對個人;或是時間規劃等等的意見呢?
卡:比較鼓勵去找找自己的興趣跟目標,不要全部的時間都放在系內或課程。多探索自己的興趣。



6/17/2013

My Handmade Food

信不信由你,我在2011年我來日本以前,是不會煮飯的。而現在你可以看到我的手工料理。
Believe or not, I couldn't cook before 2011, the year I came to Japan. Now you can see my handmade food as follows.
三杯雞
##ReadMore## 
作為一個留學生,沒有家人的呵護,我得自己一個人生存。我住在宿舍,宿舍有一個實驗室,當我有時間時可以在這裡做實驗。沒錯,對我而言,煮飯就跟做實驗一樣,因為我都會事先從網路上找食譜,然後再跟著流程做。唯一的差別就是,煮飯後的成果是可以吃的,雖然不見得每次都好吃。
As a foreigner student, I need to survive by myself without family's care. I live in a shared house with laboratory that I can do experiment when I have time. Yes, for me, cooking is similar to doing experiment because I check recipe from Internet in advance and follow the steps. The only difference is that food experiment results are edible although they are not always delicious.

料理最大的原因是為了省錢(以及消磨時間)。日本的食物很貴,但是蔬菜及肉的價格就相對低很多。而且我又很享受完成後的滿足感,以及朋友家人的稱讚,哈哈。
The reason why I want to cook is to save money (and to consume time). Food is expensive in Japan but the prices of vegetables and meat are completely lower. And I am also enjoying the satisfaction whenever I finish one cuisine and earn praise and compliment from friends and family. Haha.

通常我做台式、日式以及新加坡料理(都是我以前待過的地方),但偶爾也會嘗試西方料理,比如義大利麵或咖哩。
Normally I do Taiwanese, Japanese and Singaporean food (where I have stayed so far), but sometimes I would try to make western food like pasta or curry. 

現在是我在日本的第二年,我會持續下去。對那些異鄉遊子而言,食物是可以治療思鄉病之苦的。我覺得我再這樣持續發展多樣料理的話,可以變成一個優秀的家庭主夫。
Now it's my second year in Japan, I will keep on cooking. For the person who doesn't live in his own land, food is one of the treatment of homesickness. I guess and believe that I will be a good househusband if I continue developing diverse cuisines.

拔絲地瓜

味噌湯、握壽司

漢堡排

韭菜炒蛋

奶油蘑菇湯、漢堡排

蔬菜雞肉丸湯

聖誕節大餐

味噌烏龍麵

芋圓

親子丼

桂圓紅棗湯

滷棒棒腿

蝦仁炒蛋

鳳梨蝦仁

章魚燒

肉骨茶

香菇蒸蛋、義大利麵

蛋包飯

義大利麵

味噌湯、炒高麗菜、炸薯條、炸雞塊

空心菜炒肉絲燴飯

青椒肉絲燴飯

蛋炒飯、玉米菜頭貢丸湯

手工水餃

煎餃

蒸餃

水餃

酸辣水餃湯

烤雞翅

九層塔炒蛋

味噌湯、麻婆豆腐

法式吐司

味噌烏龍麵

鮪魚玉米吐司

綠豆湯

味噌湯、牛丼

大腸麵線

肉鬆玉米瘦肉粥

炒肉絲

蔬菜肉骨茶

蛋炒飯

生鮮蛤蠣湯、白酒蛤蠣義大利麵

番茄義大利麵

蠔油青江菜、滷雞腿、滷蛋